35 岁许昕自曝体能极限:一天最多两场球,乒超赛程 “魔鬼” 考验老将韧性

  • 2025-06-18
  • 1

在 2025 年乒超联赛第一阶段的激战中,35 岁的奥运冠军许昕在连续四场高强度对抗后,首次公开承认体能瓶颈:“目前最多能承受一天 2 场球。” 这一言论引发外界对老将职业生涯的深度关注。

一、一日四战暴露体能危机

6 月 9 日,上海地产集团队迎来一日双赛,许昕身兼男双与单打双重任务,上午对阵山东鲁能、晚上迎战汕头明润,单日四次踏上赛场。在与徐海东的单打对决中,他虽一度展现直板 “艺术家” 的细腻手感,但最终因体力不支以 1:3 告负,赛后揉着酸胀的手臂和腰背坦言:“状态本来就难维持,再碰到高强度赛程,失误和疲劳必然暴露。”

这一困境并非偶然。早在 2019 年 “地表最强 12 人” 赛中,29 岁的许昕就曾绑着绷带作战,单局被打出 0:8 的悬殊比分。而如今,35 岁的他要在 24 小时内完成双打搭档轮换、单打战术调整等多重任务,体能消耗呈几何级增长。据统计,他在 2019 年全年出战 148 场比赛,而本赛季乒超单场赛程密度已超过巅峰时期。

二、伤病与年龄的双重枷锁

许昕的体能问题有深刻的生理基础。长期的左臂伤病使他在体测中 “侥幸过关”——2025 年全运会体能测试中,他在双摇跳绳等项目中因左臂摆动受限险些失误,最终仅以略高于及格线的成绩达标。这种伤病隐患在比赛中直接体现:双打搭档周恺赛后透露,许昕在关键分处理时 “明显不敢发力”,而他在对阵徐瑛彬时的胜利,更多依赖经验而非绝对力量。

与年轻选手的对比更显残酷。00 后新星徐海东在击败许昕后直言:“他的反手位空档明显比五年前大。” 这种技术衰退本质上是体能下滑的衍生品 —— 当移动速度下降 15% 时,直板选手的 “台内控制 + 中远台周旋” 体系便难以维持。

三、乒超赛程的 “魔鬼” 设计

本届乒超联赛的赛程安排加剧了老将困境。第一阶段采用 “三天九场” 的密集模式,单日最高需进行四盘比赛,且双打与单打间隔不足 3 小时。这种强度对 35 岁的许昕而言堪称 “现实墙壁”:他在与林高远 / 陈垣宇的双打对决中,第三局出现连续三次接发球失误,被对手以 11:2 横扫。

上海队教练组在赛后承认,许昕的体能管理已成为战术核心。“我们必须在双打和单打之间做出取舍。” 教练透露,未来可能减少许昕的双打任务,转而让樊振东承担更多关键场次。这种调整在 6 月 10 日对阵汕头明润的比赛中初见成效:许昕仅出战单打,虽仍以 1:3 不敌徐海东,但为樊振东的逆转争取了宝贵时间。

35 岁许昕自曝体能极限:一天最多两场球,乒超赛程 “魔鬼” 考验老将韧性

四、老将价值的重新定义

尽管状态下滑,许昕的存在对球队仍具战略意义。在与山东鲁能的比赛中,他在 0:2 落后的情况下啃下关键第四盘,将比分扳平为 2:2,为樊振东的最终逆转奠定基础。这种 “定海神针” 作用,正是教练组坚持让他首发的原因。

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年轻球员的成长。当许昕在场上示范 “反手侧切”“正手滑板” 等绝技时,场边的周恺、徐瑛彬等新生代选手正在学习如何在体能极限下保持技术稳定性。正如樊振东赛后所说:“昕哥的每一场球都是教科书,教我们如何用脑子打球。”

五、未来之路:平衡与传承

面对体能极限,许昕展现出清醒认知:“这不是态度问题,是现实墙壁。” 他在接受采访时暗示,可能逐步减少参赛频率,将重心转向年轻球员培养。这种转变与乒超联赛的 “新老交替” 趋势不谋而合 —— 本赛季深圳大学队启用孙颖莎与平野美宇的跨国组合,成都队则让张本美和担纲主力,都在释放年轻化信号。

但老将的价值不会轻易消逝。当许昕在赛后主动与徐海东交流接发球技巧时,当他在更衣室为周恺演示步法调整时,这些细节都在证明:竞技体育的传承,不仅是奖牌的交接,更是精神与技艺的延续。正如他在全运会体测后所说:“体育精神不是完美的分数,而是永不放弃的信念。”

Letou

从扛旗时期的 3 日 13 场全胜,到如今一日四战的艰难坚守,许昕的职业生涯轨迹折射出竞技体育的残酷与温情。当体能成为不可逾越的高墙,他选择以另一种方式书写传奇 —— 用经验与智慧,为中国乒乓球的未来铺路。